常常感觉自己是学渣,原因是身边有太多优秀的人,自律的人,也总能看到他们是如何工作和生活的,于是真切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差异,好处是正视差异并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尝试找到一百种适合自己的学习的方式。
承认自己和优秀他人的差距,不必给自己贴上败者的标签,差距只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人、这样一种生活方式,而我们依然能达到彼处,不过是以时间换空间罢了。
有时候我们看历史的时候,眼光太容易聚焦到英雄豪杰身上,其实恰恰相反,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都有着自己强烈的个人特色,我们的眼光更应该聚焦到更适合被我们拿来做范本的这些“普通人”身上。
有时候不是我们不行,是时运罢了。对优秀他人的关注,最后的落脚点要落到我们自己身上。他们优秀的品格我们可以吸收,他们优秀的习惯我们可以学习。像月亮一样,用太阳的光辉点亮自己,再照拂他人。不过我们需要的是另一段时间、另一个空间。并在持续积累中形成自己的优势,再借用上他人的优势,最终成为更好的自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学习他人,还要足够了解自己的短板,不是试图短时间内补齐自己的短板,短板之所以为短板,是有其成因的。有时候与其去消灭这个成因,不如去转移成因。用自己更能接受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学习习惯。
我们要学会观察自己,只有足够了解自己,不用异样的眼光否定自己,并且不气馁的用各种方法去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持续不放弃、更具体的可执行方案、和对自己的信心。并且适当的时候,是可以放一放,让自己喘口气。
比起任何他人,我们更应该学会培育我们自己。只有我们培育自己成功了之后,我们才知道“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多么难的一件事,我们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费多少无用的功夫,度过多少让人崩溃的时刻,才能让一个学渣形成自己的学习习惯。任何他人的期待,都不如对更好的自己的期待,只有自己生出趟过泥淖的勇气,才有真正到达彼岸的可能。
学渣的学习惯性的建立,主要就是依靠勇于尝试新方法,寻找更多的解决方案、持续不放弃自己、相信自己定能达到彼岸的信心。下面讲的就更具体一些,有哪些可以尝试的方案。
常规的做法一是建立优势区块,利用优势带动劣势。这个比较好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是优点能不能合理展示,并且大面积应用的。一旦人形成了自己对自己的信心,就可以把成功复制到其他事务上去。这一点上要深挖一点的是,去细化每个子项上面,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甚至加上时间的维度来考虑。再去寻找细项优势和劣势可以连接的点。
这个方法的优点是,看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不是平面二维的,而是三维立方体的,想象一下立方体和平面相比,像素提高了多少。这些组成我们自己的像素点,越多、越立体我们可挖掘、可利用的内容越多。
常规的做法二是回避自己的短板。比如数理化学不好,就去学文科。先不说有时候优势不一定是热情所在。重点是当我们处于不利的境地的时候,选择权是很小的,不是我们想回避就能回避。我们就得学会在玻璃渣里找糖。
从这个角度说,就是把自己的环境从二维转换为三维,去寻找自己可以做道场的地方。比如理科不好偏偏学了理科,做不了研发就做研发支持、做产品、做标准、做质量,只要能在某一个小的切入点中深挖驻扎,最终都能形成自己的优势护城河。
常规的做法三是强迫自己改变自己,建立“更好”的学习习惯。可对于学渣来说,没有更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更适合的学习习惯。有时候,与其下猛药,不如徐徐图之。
学习最关键几个点是观察、模仿、思考、输出。按照这个方式来应对生活事务,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在任何时候,可以丝滑的切入到学习的频道,哪怕专注的时间再短。学习一件事情慢,但是如果有习惯可以让自己重复进入学习状态,"不专注但是也不间断"的学习方式,也是我们可以拿来补充自己单位时间内学习效率不足的方法。
这几个点不过是投石问路,我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摸索出来适合自己的方式,更重要是不拧巴、不强求,主打就是舒适性。这么多年折腾下来,虽然拼学习效率我确实赶不上身边很多大拿,但是凭着自己折腾自己的劲头,感觉自己的脑力、学习能力比二十年前求学的时候并不差,甚至在信心的加成下,更好了。
如果一个人能用一生都能保持自己处于“学习中”的状态,怎么能单纯的从学习效率上评价他到底是学渣还是学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