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不丹终于公开表示,洞朗并非其领土。印度尽管仍未改变在“西里古里走廊”上的控制,但心中对中国逐步建立的战略优势早已有了顾虑。洞朗的实控并不是通过暴力冲突抢来的,而是通过“建设—守卫—谈判”逐步推进的结果。而这只是中国在中不边境博弈的开端,接下来的局势可能会更为复杂。
2021年10月,经过十几轮谈判后,中国与不丹在昆明签署了《推进中不边界谈判“三步路线图”谅解备忘录》。这份文件标志着两国在边界问题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丹外交大臣的公开表态表明,不丹希望尽快解决边界争议,并愿意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这在过去无疑是一个重磅的地缘政治信号。
中不边界的争议地区涵盖六个关键区域,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其中尤以杰马里谷地、帕萨拉、卡拉帕尼和洞朗地区最为敏感。这些地区不仅有重要的水源资源,而且地势复杂,涉及到的不仅是两国的边界问题,还涉及印度对不丹的军事战略布局。2023年8月,中不两国在不丹廷布举行了第14轮专家级会议,会议后双方确认,勘界工作已经取得积极进展,未来将正式进入划界阶段。这一进展意味着,地图上的边界线正在逐步变得更加明确。
然而,印度对此非常紧张。印度国内议会大声疾呼“中不正秘密签署协议”,并且警告不丹如果与中国达成协议,可能会中断对不丹的援助。但不丹并没有因此退缩。中国在争议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形成了现实的控制优势。而不丹方面则渐渐对印度的过度干预感到疲倦。尽管印度每年对不丹提供约2.2亿美元的财政援助,但这些援助背后附带着严格的管控和军事压力。而中国则提供了包括经济合作、基础设施援助和边境和平的综合方案,明显更具吸引力。
不丹已经看清了局势:中国不仅是谈判桌上的常客,还是高原线上那个真正能够实施建设和发展的邻国。相反,印度虽然在口头上支持不丹,但其实际行动却较为有限。中国早在这些争议区域就铺设了水泥路,架起了通信塔,建立了边境村庄,构建起了实际控制力。
洞朗是中不边界博弈中的第一颗棋子,而接下来的争议区域,如杰马里、帕萨拉、萨卡东、卡拉帕尼等,正在逐渐从争议地转变为实际控制区。这是中国在中不边界的长期战略布局,背后有着几十年的时间积淀。自2000年以来,中国就开始在这些争议区域建立边防设施,不论天气如何恶劣,边防部队都在按计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将这些地区纳入到自己的控制之中。
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经在这些争议地区建立了多个有居民、有道路、有通信设施的边境村落。这些村落并不是短期内建成的“战术性定居点”,而是经过多年建设和规划的实际成果。而中国在修建的高原通道,也正连接着洞朗及其他争议区域,逐渐形成了一条纵深的战略路线。
2023年6月,不丹总理在国际会议上表示:“中国是愿意帮助邻国实现互利发展的伙伴。”这句话背后是中国长期以来在不丹边境地区的实质性投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修建和电力通信支持,就像是在“织毛衣”,一点一滴地将边境线的控制落实到现实。
与此相对,印度近年来的行动却显得较为疲软,除了财政援助和军事驻训外,鲜有实质性进展。随着中不协议的临近完成,印度在不丹的影响力逐渐被边缘化。不丹的媒体甚至直言:“我们需要的是发展与边境安全,而不是他国的忧虑。”
从洞朗到杰马里、帕萨拉、萨卡东、卡拉帕尼等争议区域的逐步清晰,这不仅是一场有计划的战略推进,也意味着中国在边境争议中的主动权逐渐增强。中不边界不再是一个模糊的争议地带,而是逐步成为中国稳步推进的清晰现实。在地图上的一条线背后,是几十年的战略布局、谈判历程、建设投入和实际控制。这场边境洗牌,虽然没有硝烟,却已悄然发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