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彩365彩票官方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疍家文化的活化路径

非遗视角下疍家文化的活化路径

疍家素有“水上吉卜赛”之称,以艇为家,逐水而生

疍家文化与海丝文化相依存,拥有渔歌、服饰等多个“非遗”,却因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外来文化冲击,逐渐没落

◎肖绮雯(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传学院副教授)

◎吴伊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生)

◎王奕涵(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生)

◎本文责编/蒋玉

疍家文化是海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历史的疍家传统文化,承载了悠悠中华文化的内核和精神。让更多人包括新、老疍家人去深入认知、认同与传承、保护疍家传统文化,尤其让非遗级别的疍家文化走进校园,从视觉、听觉、触觉上为孩子们提供文化大餐思想盛宴,使非遗疍家文化传承彻底活化,对疍家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挖掘海丝文化多彩的广府底蕴与精神内核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疍家文化活态与活化的意义

岭南海丝文化资源丰富,包括海洋文化、水乡文化、疍家文化等。不少人错以为疍家是一个少数民族,可能是因为疍家素有“水上吉卜赛”之称。清代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如此解释“疍民”:“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可谓一语中的,将疍家逐水而生的流动特性作了精辟概括。随之而来的“水上人”“龙人”“龙户”“疍民”“疍户”“诞民”“艇户”“蛋民” “瓯船”“拖船”以及“白水郎”和“曲蹄仔”等别称,更是刻画出以渔船为家、以出海捕鱼和采珠为生的疍民族群漂泊的独特形象。

疍民生活与作业的流动性大,族群主要集中在海丝沿岸的广东、广西、福建与海南等咸淡水之地,造成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却因生活环境的大致相同,又在文化上具有近似的海洋性、临水性和包容性等共性。唐初著名诗人岑参和刘禹锡均在诗中出现“鲛人”一词,到宋代逐渐被“蜑”或“渔疍”代替,不同程度见证了疍民族群。从先秦时代南方古越族自成族群,秦末南徙中原人渗入、西汉武帝元鼎六年部分陆居的南越人利用江海避难而加入,无论从人口数量、文化辐射面积、社会影响力以及风俗信仰彼此影响,都令疍民具有独特性。疍民不仅成为岭南海丝文化资源重要分支,他们鲜活、生猛,用自己独特的审美、对自然膜拜的热情以及坚毅笃信的性格,在一众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

疍家渔歌是一种活跃在海丝沿路、河海湖泊口耳传唱的口头艺术精华,记载了千年水乡情怀。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疍家文脉,以歌寄情,以多彩的民族元素与鲜明的节令与地域特色,从衣食住行、婚育寿丧、信仰祭祀到生产经贸、工艺产品、文体技艺、吊脚楼装潢,沉积了丰富深厚的民俗文化意蕴。疍家文化虽与海丝文化相依存,拥有渔歌、服饰等多个“非遗”,却因现代生活方式改变、外来文化冲击,逐渐没落。融入现代手段活化疍家文化使用场景、以创新视觉活化传承疍家文化,培养和提高年轻人对疍家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让鲜活的渔歌留住赤子乡愁,意义深远。与此同时,悠久深厚的疍家文化承载有丰富的海丝文化意蕴,要拓宽湾区时代海丝文化研究,疍家文化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势在必行。

疍家文化活态和活化的现状与思考

笔者团队历时两年多,在阳江东平镇、中山坦洲镇、广州南沙东涌镇等实地调研以及广西北海、海南三亚等地对疍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跟踪考察调研。调研发现,近年来,随着各地对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视,各地对疍家文化的活化传承都有一些亮点。

疍家文化非遗传承活动成效显著。较早列入“非遗”的中山坦洲、阳江东平镇的渔歌,因有了梁荣胜、吴容妹、杨爱、冼益改等传人率先垂范课堂授课,梁社金、梁添好等谱曲填词,活态、活化传承疍家文化成绩斐然。2001年中山胜龙学校首次开展咸水歌教育,从熟悉历史故事到以歌叙事寄情,2003年参赛并获得省首届民歌会铜奖、被评为“中山市首个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获批组建7~11岁学生为主的胜龙童声渔歌合唱团,打响基地化低龄化传承第一枪。

疍家文化的文艺作品也屡出精品。2015年,作家洪永争作品《摇啊摇,疍家船》,因“质地厚重与阅读轻盈并存”获第二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以“纯文学、真童心”的儿童视觉透视疍家文化审美尺度。2018年,中山市政协原主席丘树宏编导、作曲名家蓝程宝指挥、广州交响乐团与胜龙童声合唱团倾情演绎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献礼中山升格地级市30周年。2021年,丘树宏为纪念毛主席为新平青年突击队批示“最积极最有生气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创作《“四最”按语响当当》。

然而,一如其他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与传承上受到阻力,疍家文化也面临着传承人流失、断层严重、固化传承等一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后,疍民进入农耕与捕鱼的陆居时代,由于生产方式与生活水平改变,或因受现代文明冲击,或因某种心理逆反,疍民后代对疍家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也逐渐消失,年长的疍民不愿去提及曾经的艰苦漂泊,年轻的疍民因应对现代社会挑战而无暇顾及祖先的过去。

疍家文化的活态与活化面临以下挑战:第一,亟待深挖疍家文化资源,播撒疍家文化艺术的种子,深耕广植,开放式培育传人。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组织教育专家和疍家文化传承人深入研究、抢救性发掘疍家历史文化、疍家人口变迁、疍家民间信仰等,为完成疍家文化数字化传承提供重要参考。第二,亟待培养师资,利用数字化手段录播、翻译古老的疍家民谣。最初的传授导师大多步入古稀之年,一旦老去就意味着原汁原味“土”音乐、憨头憨脑美轮美奂的疍家渔歌、幽默“爆肚”应景歌唱也将失传。第三,亟待探索传承路径,根据受众特征,研究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以满足不同的审美需要。例如,面对少年儿童群体,疍家文化传承需要通过手把手、一对一模仿的教导与训练而成;面对大学生群体,则只需引导与启发理解。

疍家文化活态与活化的路径探讨

根据阳江东平、中山坦洲民众、惠东大港双月湾、南沙大稳和万顷沙等疍家文化活态与活化的传承调研成果,笔者总结出现阶段疍家文化保护活态与传承活化的“三进”思路:

第一,推动疍家文化走进校园。一方面,邀请疍家渔歌传人或专家进驻学校第二课堂,选拔教师和部分学生按计划用教本定期授课,分系统分片区分层次考核入册、定期举办渔歌校园比赛迎合节日演出;制定特色教案唱本,传统唱本与新编渔歌并重,爱国教育、素质提升与疍家情怀融合。另一方面,指导成立各传承疍家元素技能社团,提升师生动手能力与传统认同,以亲子、师生的互动充实课余阵地,设立校史展览馆一角展示成果。疍家服饰的沉稳耐磨手工美轮美奂,疍家美食偏爱色香鲜味,生产工具精致实用操作简单等,都值得学生分年级分难度动手参与,传人或专家现场指导,举行观摩比赛培养另类素质与情趣。

第二,推动疍家文化走进社区。推动疍家元素融入现代社区,就是政府搭台、文艺大咖加盟,渔歌传人与乡贤合力,融手段创新与曲目守正于一体,建设疍家文化特色小镇。乘借教育“双减”政策东风,运用疍家文化综合元素与本土资源优势填充回归社区学生的课余活动内容,如举办疍家美食制作、讲述疍家故事、给孤寡老人送渔歌美食、疍家特色建筑设计与装潢比赛、疍家文旅景点策划等。

第三,推动疍家文化走进景区。让疍家元素与乡村旅游、红色故事融合,响应中央号召“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盘活疍家集散地资源,一方面实施修旧如旧因地制宜打造非遗生态保护区,另一方面,注入现代人缺失的文化记忆如疍家婚俗等,留住文化根乡愁情。

悠悠咸水音,款款水乡情。凭借海丝与疍家文化两者在临水性、海洋性和包容性上存在共性,疍家文化自然成为海丝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海丝文化研究风正帆悬,疍家文化保护传承正当其时。

[本文系《湾区品牌化战略与文化认同—基于疍家文化视觉探析》(GD20SQ19)、《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基于非遗渔歌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2021GZGJ215)课题阶段性成果]

网编:陈冰青

相关推荐

beat365官方app下载手机版 APP文件打包指南:让你的应用程序快速上线
beat365官方app下载手机版 《七骑士:Rebirth》角色强度排行
北海365信息分类 rx480需要多大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