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昕珂,中共预备党员,公管学院2015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得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 在学习的海洋中,智者胜,韧者赢。何昕珂同学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时刻提醒自己端正学习态度,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为了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她在2016年暑假,参加了北京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课程学习。她的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优秀,在学术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导师合作完成CSSCI论文一篇;以第一作者完成论文一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主持校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一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生学习期间,她多次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也从中获益良多。比如上海“大数据智库与国家治理: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研讨会、恩施咸丰县精准扶贫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考评、西安“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区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烟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6年年会等。她因此见识了很多饱含学术精神的科研达人,了解了业内最新的学术进展,也为她自己的学术道路立下了一个个目标。 于小处,见风范。她参与的武昌起义门社区调研,就是她用实证方法,去探究社会发展的载体。她还利用寒暑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以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为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今后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对于何昕珂来说,研究生不是学习的终点站,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走向更大的舞台,演绎更精彩的人生。 梁好,中共党员,教育学院2016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获校优秀毕业生、校优秀研究生、“西藏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梁好同学是我校2011级经济学院保险专业本科毕业生。他开朗善良,热心公益。2015年,他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并被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干事员”。在西藏支教时,他曾说,“生命一如白云苍狗,我愿在青春的年华执着最不平凡的迷茫,三尺讲堂,教书育人,不倦不相负。”除参与了西藏支教外,他还作为校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参与了“高原书屋”、“庇佑呵护”、“我想对你说”等公益项目,硕士期间曾赴成都、沈阳、抚顺、重庆、新疆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及调研,并多次参与教育学院重大学术会议的服务接待工作。丰富的实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更锻炼了他的各方面能力。 梁好同学自小学舞,舞蹈使他的性格变得活泼外向,也使他的生活更加精彩。他曾多次在省级及国家级比赛中获得奖项,在自己的支教宣言中,梁好将自己的生活和支教与舞蹈联系在一起,他说:“我想将自己的每一次舞动献给众人,无论是学校还是西部都是舞台。”梁好在学习上的“舞动”也同样出色。成绩优异的他,研一学年必修课成绩平均分为89.88分,并担任教育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一职兼任教育学院专硕教学秘书。他将自己的青春,舞出了美丽的轨迹,更用自己的努力与善良,描绘出了未来的蓝图。 赵思思,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和校优秀研究生等荣誉。 赵思思同学“好奇好学,不惧挑战,对新鲜事物永远充满热情”。作为跨专业读研的学生,她紧跟学校及导师的要求不懈努力。研一上学期,深知自己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她主动要求跟随导师参与到本科生毛概课的学习中,不仅增强了理论知识,还加强了与导师的沟通。在遇到学术论坛征文、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研究生服务民族地区项目以及“挑战杯”竞赛等活动时,她都主动与导师联系,征询导师的意见,并在导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绩。曾获得湖北省高校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二等奖,全国民族(地区)高校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三等奖,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一届学术论坛”一等奖,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赵思思同学认真完成导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积极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之中。连续两年,她在导师的带领下前往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展开实地调研。她还热心公益,利用本科专长,积极参与武汉市司法局举办的“律师进社区”公益项目,在2016年,每周四前往常青街发展社区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017年暑期,她前往台湾参加2017两岸菁英研究暨参访夏令营,进行交流互动。 鲁金钿,土家族,中共党员,计科学院2015级信息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在硕士期间连续3年获得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评校优秀研究生、校研究生标兵。 鲁金钿同学作为班级团支书,认真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积极组织、参加团学活动。曾组织学院“CS杯”篮球赛等文体活动,并积极发展团员同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分子,积极参与组织参观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党组织活动。 他硕士期间参与、发表学术论文6篇,其中英文论文4篇;参与开发并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 发明专利1项;多次参加3PGCIC-2016等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参加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全协议代码的安全性自动化验证及软件工具开发”,并撰写学术论文被CCFC类期刊IJICS接受。主持学校硕士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安全协议OpenID Connect安全性分析于研究”课题,撰写的学术论文发表于2016年10月韩国Soonchunhyang University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并被CPCI-S检索。学术论文“改进的OpenID Connect协议及其安全性分析”发表在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数据库(CSCD[E])收录期刊《计算机应用》。综述性论文“安全协议实施安全性分析综述”被第十一届可信计算与信息安全学术会议录用。2017年9月,他参加CTCIS2017会议并作论文报告,后该文被推荐至山东大学学报(中国科学引文核心数据库(CSCD[C])),目前该文已被确定于2018年1月正式发表。 罗阿木,彝族,中共党员,数统学院2015级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学术型硕士。曾获2017年校优秀研究生干部,2015年生源地奖学金、广西三江县优秀支教教师等多项荣誉。 罗阿木同学政治立场坚定,关心时政,热心公益,担任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期间,协助老师完成相应的工作,积极组织同学们参加课外活动。学业成绩优异,科研成果丰硕,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1篇SCI论文和1篇365娱乐学报自科版论文,参与其他6篇论文的撰写。 他酷爱读书,业余时间涉猎文学、心理、营销等学科书籍,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活动中。他认为支教是自己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他热衷教学,喜欢小孩子的纯真,并致力于帮助山里的孩子看到外面的广阔世界。他曾于2012年8月在云南昭通的一个苗寨支教,也曾于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在广西三江县林溪中学支教。在支教期间,他从事数学、体育教学及相关行政工作。支教让他深刻地体会到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对了解外面世界的渴望与不甘平凡的执着。他说,“在学生群体当中,我单薄的身体略显得瘦小,但我一直努力证明那句话:那些你能做的就努力去做,万一实现了呢?” 罗阿木同学从小家境贫寒,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完成学业,深知贫困学子求学不易。支教期间,他曾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资助当地贫困学子,希望尽可能帮助一些贫困的孩子完成学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洪卫,电信学院2015级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撰写并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在Optics Express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曾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二等奖各一次,校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等荣誉。 科学研究不是无根之木,它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洪卫同学认真对待每一门专业基础课,自学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其他课程,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每天坚持阅读大量学术论文,并以周报、月报形式进行总结、提炼,定期与导师进行讨论。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亚波长光栅在通信与能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将光栅应用于能源领域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需要提升光的吸收效率,此前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形态各异的光栅用于增强光吸收,但是吸收的稳定性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他发现,植物的螺旋叶序有利于叶子的光吸收,并且随着植物的成长,光的吸收稳定性基本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他将植物的叶序与传统的平板光栅结构相结合,设计了一种二维螺旋结构光栅应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增强光吸收。通过大量的仿真实验,数据整理、参数优化,2015-2016学年他完成了三份发明型、三份实用新型专利的撰写与申请,2016-2017学年其研究成果“Biomimetic spiral grating for stable and highly efficientabsorption in crystalline silicon thin-film solar cells”在Optics Express杂志上发表。 “痛并快乐着!有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必然没有回报。”这是他最真实的感受。成功需要耐得住独上高楼的寂寞与枯燥。实验室长明的灯光留下了洪卫同学不断进行实验调整、进行仿真优化的身影。 万莹,生医学院2016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曾荣获校优秀研究生、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 万莹同学一直积极上进,政治立场坚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学习。她积极参加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活动,并获得生医学院寝室文化大赛二等奖。 在学习中,她积极主动,翻阅文献借鉴优秀的实验方法,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扎实科研道路的基础,同时积极与专业人才交流学习,多次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参加2017疼痛国际转化研讨会,学习疼痛机制基础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疼痛研究中的顶尖技术;参加第二届国际现代中医药大会,并作主题发言,深入学习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的学术文化与产业合作;参加2017第十五届国际新药发明科技年会,以Preliminary Study on Analgesic Mechanism of Three Components ofDragon's Blood为主题进行演讲,探讨行业发展新思路和新方向。她还参加第十五届全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研讨会。 在创新方面,她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奠定基础,积极参加2016年研究生学术创新基金项目并顺利结题。她说,学无止境,自己将继续在科研创新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畏风雨。 【创意设计:章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