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报】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脱贫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中国民族报】武陵山片区教育扶贫脱贫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作者:王世忠 金军 发布时间:2017-05-23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并将教育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国家民委作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联系单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聚焦“扶贫攻坚、协作创新”,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推进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脱贫的观念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创新驱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

一、从“扶教育之贫”到“依靠教育扶贫”,推进扶贫脱贫模式的创新

(一)建校地合作平台——扶教育之贫”的新举措

扶贫攻坚的关键在教育。教育可以切断代际之间贫困生态的恶性循环,为农村贫困地区培养新生代农民,为学习型社会培养新市民,是社会阶层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发展教育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核,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扶教育之贫”的新举措,构建了民族院校和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校地合作平台。

一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提高人才培养层次。2013年,国家民委委属院校向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所在的湖南、湖北、贵州、重庆四省市共投放434名预科计划,比2012年增加88名。2013年、2014年委属院校在湖北、湖南、贵州和重庆四省市共安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硕士计划122名。

二是支持片区内民族院校教育事业发展。2013年贵州民族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共有14个项目拟获批立项,占立项总数的14%。中央民族大学联系协调,落实了片区内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建设资金、青少年活动场所改造补助资金等。

三是开展片区校地产学研协同合作研究。365娱乐开展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研究,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专著,得到社会广泛关注。西北民族大学开展跨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活动,设立“仡佬族文化研究和特色村寨保护工作奖励基金”,进一步推进地方民族团结工作。365娱乐与重庆大学、贵州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9所高校和片区科研院所共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主题,为地方政府科学施政出谋划策。西北民族大学举办张家界市民族宗教干部培训班,精心选派在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党风廉政建设、藏传佛教研究工作、民族宗教热点问题研究等方面有造诣的专家教授开展授课。中央民族大学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侗族芦笙制作培训班,组织湖南怀化地区的传统工艺传承人群参与研修,增强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力。

(二)由教育出发到扶贫开发的新路径

“依靠教育扶贫”被认为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教育扶贫不仅是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区域发展沟通协作的桥梁。促进智力成果与资源的转化,增强了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传统的教育领域实施扶贫的基础上,为片区勾画了一条由教育出发到扶贫开发的新路径。

一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促进项目执行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中央各部门加大对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项资金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投入各项资金2400多亿元。“十二五”前四年,片区共减少贫困人口31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了9.4个百分点。片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前四年都快于四省市平均水平,片区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

二是提升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实现经济增长。为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片区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对初中毕业未升入高中、高中毕业未升入大学的“两后生”共计2.54万人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教育,帮助贫困户“拔穷根”;通过“春蕾计划”开展“一家一”助学就业活动,帮助武陵山区的每一个家庭有一个孩子学到一门专长,有一个孩子就业,达到教育扶贫、生态移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三是发展民族特色文化教育事业,推进体验经济扶贫。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计划,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推行十二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劳动者素质与技能,实施武陵山区就业创业工程。同时,加大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文化广场、民族特色村镇等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从“对口支援”到“实职联络员”,促进扶贫脱贫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联络员的派出机制——精准对接,发力教育

作为跨省协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民委机关、直属单位和直属高校共选派了5批260名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担任联络员,开展联络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联络员自身的行业优势、 专业优势、 人脉优势, 精准对接,联络员成为连接上级部门和片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用实干赢得了武陵山人民的心。

一是深入调研办实事,充分发挥联络员的作用。联络员深入下去发现问题、撰写调研报告,并通过报送领导、内参反映、媒体发布等形式,多渠道反映问题,多方呼吁解决问题,引起各方面重视和了解,一步一个脚印地办实事。

二是严肃纪律、作风正,把挂职工作当作本职工作做。国家民委制定了《联络员纪律手册》《中共国家民委党组关于挂职锻炼工作办法》。

三是履职尽责促发展,为片区教育发展寻医问诊。联络员们在当地大多分管或协管文教工作,他们履行调查研究、沟通协调和反映情况的岗位职责,深入基层,乐于奉献,撰写了大量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武陵山片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教育发展协同机制——精准协作,扶贫脱贫

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协作在不打破现有行政体系的框架下,做到先行先试,民族教育工作以理论研究为基础,实现教育精准扶贫与协作。

一是政府推动,建立共赢的教育协作认同机制。结合区域教育合作的战略构想,紧紧抓住中部崛起机遇,科学规划教育区域发展战略,及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促进区域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二是合作研究,建立开放一体的教育协作规划机制。着眼于为政府、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服务,找出各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各种各类人才培养做好规划。

三是同步治理,建立务实高效的教育协作督导机制。建立教育督导评估监测协作机制与督学培训机制,协作开展教育督导评估与质量监测,共同组织、协同开展、交叉互动、协作完成区域督导工作,统筹开展督学培训研修;定期组织开展多形式、多层级的督导调研、学习考察、督导论坛或研究交流会等交流活动。

(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机制——精准发展,稳区富民

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是由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民族构成决定的,也是社会形势变化以及在全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需要。国家民委通过建立和强化领导机制、分工合作机制、内外协调机制、应急管理机制和督促检查机制,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认真履行联系单位职责,坚持以片区试点为抓手,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出台《国家民委关于推进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二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的“四进”为抓手,搞好专题教育活动,创建示范单位。为积极开展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试点创建活动,国家民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和指导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地区的创建活动,全力推进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截至2014年6月,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已有1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开展了多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

三是开展了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等方面的专题调研,探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开展旅游协作,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力度。

三、从教育致贫到教育治贫,深化了扶贫脱贫观念的创新

(一)精准扶贫——服务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教育先行,就是要求在未来实施扶贫战略中,根据不同地区贫困状况因地施策,找准贫困原因,确定扶贫措施,做到精准认识 问题、精准确立扶贫办法,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

精准扶贫指的一方面是扶贫政策和措施均针对真正的贫困家庭和人口,通过对贫困人口有针对性的帮扶,从根本上消除导致贫困的因素和障碍,达到可持续脱贫的目标。也就是说,要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贫困地区的贫困类型不一样,精准扶贫的对策也应有区别。

另一方面,在精准扶贫的实施战略中,把教育纳入到精准扶贫策略中统筹规划,其目的就是让贫困地区不同人群在贫困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好的教育资源,打好基础教育底子,为提升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教育扶贫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产业势态有的放矢地办好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与技术培训,推动和促进贫困地区不同人群走科技致富的脱贫之路。

(二)教育治贫——防止返贫的措施

教育精准扶贫就是要彻底转变传统扶贫观念,创新教育扶贫模式,构建新的扶贫体系来调整传统扶贫政策,转变传统的扶贫理念,调整与现实不相适应的扶贫政策,创建新的扶贫模式、建立全新的教育扶贫体系、实施有的放矢的防止脱贫返贫措施。

一是加大教育科技培训的投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切实转变等靠要的思想,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差距大的问题。国家民委举办第三期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学骨干校长培训班,推动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

二是在经费安排上应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改善育人环境,提高育人质量。切实落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援助扶持理念,只有把贫困地区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文化有科技素养的新一代,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才会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朝着持久方向健康发展。

网址链接: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7-05/12/content_1200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