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续四年前往贵州省从江县龙图小学支教,将自己所得奖学金全部捐献给留守儿童,担任我校实况小组志愿服务总队队长,先后创办从江县留守儿童“乐和之家”和从江县环保志愿者协会。胡钊,化材学院2017届毕业生,现保研我校环境化学专业。4年来,他静看浮华,安于本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的理念。
胡钊参加毕业生论坛访谈。 陶舜峣 摄
“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是因为在用生命影响生命。”这是胡钊在影片《五个孩子的校长》中看到的一段至今难以忘怀的话。
“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胡钊提起自己童年时毫不避讳地说,“小时候我父母都不在身边,我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经常今天在叔叔家吃一顿,下一顿就去伯伯家吃。”自身的经历,自幼所接受到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使他儿时便萌生出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想法,也使他的双眼总能发现这世界的美好。
胡钊讲述了一个与被资助者的故事。他在一次志愿活动中遇到了名叫秀兰的小姑娘,秀兰幼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她与爷爷相依为命。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秀兰却依旧每天用灿烂的微笑面对每一个人。从那时至今,胡钊每个月都会从自己的生活费中节省出来一部分寄给秀兰。那次志愿服务结束时,秀兰坐在推车中,眼神尽是不舍。自己留守儿童的亲身经历加之秀兰所带来的感触,使胡钊在志愿服务这条路上走得愈加坚定。
4年间,他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招收接纳来自在鄂各高校热衷公益的大学生,他所成立的实况志愿服务队,不设任何面试关卡,只要有一颗志愿服务的心,它就会接纳你。截止至2017年1月,实况志愿服务队借助社会各界力量,服务留守儿童人数总计3450人,资助学生26名。在胡钊的带领下,团队在从江县贯洞镇、加勉乡建立志愿服务队基地,对当地进行长期帮扶和固定援助。4年来,团队开展志愿服务53次,受益人达4100人次。
同时,胡钊作为从江县留守儿童“乐和之家”的主要负责人,他深知陪伴的重要性,于是组织团队在“乐和之家”安装长途电话和电脑,建立了“娃娃团亲情聊天室”,安排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或视频聊天。
在“乐和之家”,胡钊和团队制定了“选课制度”,即学生自己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通过在当地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计划,弘扬侗族民族文化,设立爱心奖励基金等,为留守儿童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帮扶。
除对留守儿童的服务外,胡钊与团队的伙伴们还在从江县成立了环保志愿者协会。 “做志愿服务对我自己来说也收获良多,”胡钊将志愿活动看成一件双向获益的事,“在长时间的志愿服务中我学会了很多东西,会更加珍惜并且感恩现在的生活。”
在志愿这条路上,胡钊不仅做到以身作则,同样,在他的带动下,不仅是他的研究生导师还有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对志愿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的研究生导师甚至专门为他做志愿活动提供资金,给予大力支持。“老师说看到我就想起自己原来做志愿者时的初衷。”胡钊在坚守初心的同时,还身体力行做到“用生命影响生命”。
从年幼懵懂到弱冠之年,从“实况小组”“乐和之家”到“环保志愿者协会”,胡钊自己愈加成熟,他们的团队也愈加壮大,目前仍在开展“儿童绘本”等志愿服务项目,并有望将支教点延伸至整个黔东南地区,服务于更多的留守儿童。
为志愿服务贡献青春力量的同时,胡钊在学业上也丝毫未曾松懈。本科期间,他以第一著作者身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国家期刊上发表论文三篇,还获得高效液相色谱进样系统的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第一著作人),气象色谱进样系统的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第二著作人)。
现在,即将成为我校环境化学专业研究生的胡钊,仍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公益活动。他说,希望将来在回首往事时,仍能做到不忘初心,逐光远行之际,不负韶华。落红尚且存有化春泥护花之情,那么一个个独立的生命个体,更应该相互影响,步履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