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郎”,在维吾尔语中是指年轻的小伙子,而“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是365娱乐生命科学学院针对边疆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提升与“五个认同”教育,于2014年底成立的教育创新实践平台。
该工作室成立3年多来,已经帮助600多名边疆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解决了学业、生活、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
师生互动,因材施教助发展
“在建立工作室之前,我们进行了摸底调查,学校有近40%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上一学期考试成绩挂科超过一门。这个比例和内地学生比较,相对较高。”“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教师文田表示,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不太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这使得一些教育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很不利。
2014年年底,在该校学工部学生学业发展中心的建议和指导下,时任生命科学学院团总支书记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牵头建立了“好巴郎”民族团结工作室。玛日耶姆古丽·吾布力喀斯木是新疆人,有过辅导新疆学生的经验。
“工作室建立之初,我们主要想对一些边疆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课下学业辅导。”文田说,工作室建立后,效果很好,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积极性都很高。
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孟艳艳负责讲授《概率论》和植物学实验相关课程,她于2015年进入“好巴郎”工作室。
“我在当班主任的时候,发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数理基础较差。来到工作室后,我就专门给他们补这方面的课。”高艳艳说,当时自己怀有身孕,挺着个大肚子,经常在没有空调的小会议室里,站着给学生讲2个多小时的课。“当时临近期末,我帮他们总结复习。我看他们都听得很认真,也就越讲越有力气。”孟艳艳说。
工作室通过建立师生互动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尽可能多地交流,将老师的指导和服务贯穿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
“加入工作室,使我有机会更加深入地了解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民族文化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孟艳艳说。
如今,加入“好巴郎”工作室的老师中,有楚天学者、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称号的优秀教师,也有参加工作不久深受学生欢迎的青年教师。
“‘好巴郎’工作室的成立,对于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工作室指导老师陈思礼教授说。
学生共融,团结互助共筑梦
“‘好巴郎’工作室助我打开了心结,让我这个来自边疆的女孩能够顺利融入学校大家庭。”该校生命科学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三学生阿依佐合热·图尔贡来自新疆,刚入校时,她一时不太适应内地的生活,没有归属感,不愿和别人交流。在老师的建议下,她进入了“好巴郎”工作室。
在工作室,老师对她悉心照顾,同学之间互帮互助。阿依佐合热·图尔贡逐渐适应了学校生活,学习成绩快速提高。
如今,阿依佐合热·图尔贡是“好巴郎”工作室的学生负责人,协助老师开展工作室的各项活动。“我可以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求与心理状态,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扮演桥梁的角色。”阿依佐合热·图尔贡说。
来自宁夏的2016级学生马军虎,刚进学校时也因为不太适应大学生活而感到迷茫。在老师的推荐下,他走进了“好巴郎”工作室。“在这里,我找到了志同道和的小伙伴,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平时都会相互鼓励和帮助。”马军虎说。
工作室还充分发挥边疆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的特长,组织他们参加各类文体活动,带动各民族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和感受多元民族文化。
家校协同,同心同力共呵护
自2015年8月以来,“好巴郎”工作室连续开展“暑期辅导员走边疆”活动,老师们深入边疆及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开展家访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同时,在民族地区开展“推送国家民委微信平台”活动,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好巴郎”工作室还搭建了家校联系微信群、QQ群,便于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
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好巴郎”工作室总结出了“家校协同共同体、师生互动共同体、学生共融共同体”的三位一体帮扶形式,以此促进各族师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团结互助,在互联互动互学中共同进步。
据介绍,在今后的发展中,“好巴郎”工作室将会扩大帮扶范围,帮扶对象不只限于边疆及人口较少民族学生,而是致力于将工作室打造成各民族学生的“温暖之家”。
(网址链接:http://www.mzzjw.com/html/report/1707257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