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民族报】整合六大作用力,促进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

【中国民族报】整合六大作用力,促进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

作者:赵继伟 发布时间:2017-07-07 浏览次数:

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作用力的合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力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用一定的教育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而形成的力。教育者要善于主动发力,增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力,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心同力、同向同行,为提高民族团结教育实效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可将民族团结教育的作用力分为六大类:

一是理论灌输力,即以理论灌输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而形成的作用力。

理论灌输又叫理论教育,是民族团结教育最主要的作用力。民族院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除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外,还专门开设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集中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教育。在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理应合力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理论灌输,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使然,也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在民族院校的职责定位使然。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灌输力主要表现为价值引导力,“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的理论灌输力主要表现为知识传输力,民族院校应调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师两个积极性,将价值引导力和知识传输力相结合,形成理论灌输的合力。

二是实践体悟力,即用实践教育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而形成的作用力。

实践教育即通过参观考察、实地调研、实践锻炼、现场教学、情景模拟等途径,使受教育者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方式。民族院校一直重视实践教育,并且探索了不同的实践教育途径,有的学校还形成了自身的特色,成为民族院校实践教育的品牌。实践教育重点要打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网上网下的隔阂,将实践教育的触角充分延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由于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等传统的求知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尤其要重视利用互联网来开展实践教育。这就要开发互联网资源,形成互联网实践教育公共平台和联盟,将网上实践教育的众筹力和网下实践教育的磨砺力相结合,鼓励受教育者做网络正能量的传播者,做改善网络生态的主力军,使受教育者可以时时、处处接受实践教育。

三是历史穿透力,即通过历史事实教育作用于受教育者而形成的作用力。

借力于历史、通过历史事实教育作用于受教育者,能使受教育者通过对历史知识、历史事实的把握,增强借古鉴今的历史辨别力;通过对跨越时空的历史规律的认识,增强抚今追昔的历史穿透力。历史鉴别力、历史穿透力的增强,无疑有助于消解和克服在民族团结问题上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认识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的智慧和能力。民族院校历来重视利用历史穿透力来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将专业课和通识类选修课融为一体,形成了历史文化类课程群,对于受教育者了解民族历史、熟悉民族文化发挥了很大作用。这些好的做法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一环,一定要坚持好,同时还要继续做好优化工作。例如,可组织相关专家学者编写《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教育史》作为民族院校教材,使民族院校教师更好地将“史”“论”结合,以更好地发挥民族团结教育的历史穿透力。

四是文化滋养力,即以丰厚的文化资源作用于受教育者而形成的作用力。

由于民族院校的师生、员工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差异、文化多样性比较明显。重视和利用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秉承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着力进行文化建设,一直是民族院校的特色。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形势下,要更加重视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文化滋养力。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契机,创设丰富多彩的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化校风、教风、学风,提升校园文明程度,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使文化成为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精神纽带,使学校成为“消解燥气的文化空间”。

五是榜样触发力,即利用榜样作用于受教育者而产生的作用力。

在民族团结教育中,除了系统的教育活动之外,也需要寻找能够触发受教育者认知共识、情感共鸣、意向共趋、行为共振的节点,榜样即是这样的节点。民族院校发挥榜样的触发力,既要善于利用全国和各地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也要善于利用身边的榜样。可以有计划地邀请相关榜样人物到学校现身说法,结合自身经历进行宣讲。邀请榜样宣讲时要注意:榜样宣讲的时机要合适,即选择最容易触发受教育者积极反应的时机;榜样的选择要合适,即选择那些在全国或当地有广泛影响,事迹具有典型性,与一般受教育者不太遥远,容易引起思想和情感共鸣的榜样;重视榜样宣讲情景的创设,即在出席人员的层次、现场的氛围等方面进行创设。

六是交往融通力,即通过与受教育者交往所产生的作用力。

民族院校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首先,教师要重视与各民族学生的日常交往,做到主动交往、平等交往,在交往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打开各民族学生心扉,搭建沟通交流之桥。第二,学校要关注、关心、关爱学生,尤其是要发挥资助育人的作用,使各民族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为学生解除因生活困难而产生的交往障碍。第三,学校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共同参与中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第四,要发挥各民族学生骨干的作用,使其引领本民族学生扩大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第五,要注意避免学生陷于网络虚拟交往不能自拔而躲避、影响现实交往。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作用力既需要分别用力,也需要整体发力。分别用力,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作用力的有效性,使其产生正向作用力;整体发力,则是使各个作用力协同作用,同向发力,形成一个总的合力,并确保合力最大化,推动民族院校的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

网址链接:http://www.mzb.com.cn/zgmzb/html/2017-07/07/content_1210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