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教学科研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365娱乐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宗旨,团结奋进,砥砺前行,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大力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战略,为国家和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民族优秀人才。

笃行“四坚持”,铸民大精神

学校自创办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紧紧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工作为中心、科研服务为支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的办学思路,累计培养了12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需求,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倾力打造“1(民族学)+4(化学、生物学、中国语言文学、教育学)+2(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色学科群。其中,民族学作为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四,2015 年化学学科进入 ESI(Essential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全球排名前1%。

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质量的首要地位及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现有40门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曾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两次获得优秀。

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采取“内培”“外引”“外聘”等方式,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势头良好的师资队伍。截至2016 年,学校专任教师达到1371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718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49.23%。

坚持将科学研究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积极把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研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能力不断增强,仅“十二五”期间学校就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1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44项。

此外,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学校不断加快开放办学、对外交流的步伐,与加拿大、俄罗斯、英国、日本、美国等数十个国家(地区)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2008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联合创办孔子学院,2012年加入欧洲大学联盟。

笃定“四坚守”,显民族特色

矢志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的民族政策,积极践行办学宗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提高质量,积极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各民族高素质人才,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善于沟通、勇于担当、自然宽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特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矢志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紧扣民族工作主题,聚焦立德树人主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大成就。在招生方面,向武陵山片区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倾斜,增加招生指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确保在校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在60%以上;开办预科教育,为少数民族优秀青年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学校采取分层分级教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等有效措施,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助推各民族学生成长成才;在学科建设上,以民族学特色重点学科为核心,积极打造民族学学科群,立足学科优势,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部分学科专业适时进行调整,加强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法制、民族艺术、民族体育、民族医药等专业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各民族先进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还依托“少数民族干部培训中心”,不定期开办民族干部培训班,积极培训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学校还鼓励并组织干部、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广大学生,深入民族地区挂职锻炼、社会调查、实践实习,了解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矢志坚守民族高等教育职责定位。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民族大学”和“如何办民族大学”这一根本问题,从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需要出发,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探索中明确办学定位。

一是在民族工作实践中定位,践行宗旨,办“民族大学”。学校坚持把党的民族工作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相结合,从设立之初以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为主,逐步转型为培养少数民族政治干部与专业技术人才并重,如今则主要以培养各民族高素质人才为主要任务。

二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定位,凝练特色,办“特色鲜明”的大学。学校坚持高等教育一般规律与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相结合,强力推进特色发展,积极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找准“生态位”,打造“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发展之路。

三是在民族教育体系中定位,内涵发展,办“高水平”的大学。学校不断强化自身在民族教育体系中的“高地”意识、使命意识,深入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办好“高水平”民族大学,充分发挥在民族教育体系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矢志坚守民族高等教育使命担当。学校始终坚持大学使命,全面履行民族高等教育根本职能。

一是坚持把培养各民族优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发挥“后备库”的重要作用。学校坚持“互嵌”文化引领,实施“梯田”培养模式,强化骨干示范引领,努力培养“三个特别”“四个自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

二是坚持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摆在突出位置,发挥“样板田”的作用。学校深入实施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程,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和“五个认同”教育,努力建设各民族师生共有共享共用的精神家园,筑牢民族团结生命线,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三是坚持把服务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学校建成“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恩施发展研究院”等多个平台,建设“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参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大力实施“1221”精准扶贫工程,积极参与“三万”活动、“616”工程,深入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为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积极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努力当好智囊团、思想库。

四是坚持把传承和创新优秀民族文化摆在突出位置,发挥“大熔炉”的作用。学校积极培育“民大节”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品牌,推动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族师生共学共居共事共乐,引领各族学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笃信“四坚定”,描绘新蓝图

“十三五”期间,深入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用10年左右时间,推动办学质量和整体水平全面提高,国内影响力显著提升,学科排位等主要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更加接近国内一流大学水平,呈现国内名校的基本轮廓和面貌,力争在建校100周年之际,跻身于全国高校前100位之列,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民族大学。

坚定实施质量立校,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目前,学校正处在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关键时期,要严格培养标准、严格过程管理,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推进大类学科培养模式,加大推进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项目建设,构建校地、校企、校际、校内“四方协同”人才培养新格局;实现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争取在条件成熟的特色和优势学科实行“本硕”或“硕博”连读;加强教学团队和名师建设,构建课程建设平台,推进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建设,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采用翻转课堂、移动设备应用课堂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和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进一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创新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培养质量。

坚定实施学科兴校,引领发展。学科体现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应用型学科发展为突破,坚持“彰显优势、统筹兼顾、创新驱动、服务社会、滚动发展”的原则,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建设、逐步推进”的思路,谋划学科“大平台、大团队、大交叉、大项目、大成果”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优势,彰显学科特色;加大学科建设经费投入力度,实行分层建设,大力建设国内一流学科(群),着力培育重点学科,努力建设特色学科,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在本科专业建设上,深化专业结构调整,在加强文科专业建设力度的同时,着力加强理工科、应用型专业建设,大力发展新兴学科。

坚定实施人才强校,推动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学校创新发展的原动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实基础。实施好“人才强校”战略,就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才”的工作理念,按照“高端求才、高处聚才、高效引才”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发现评价、选拔任用、考核管理、激励保障等机制,围绕学科发展需求,积极实施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治理能力提升计划”,进一步建立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努力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级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的竞争激励机制,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坚定实施特色荣校,个性发展。强化特色意识,重视特色建设,积极培育办学特色,既是民族高校适应党和国家民族工作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需求,更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然要求。推进特色荣校战略,就要积极投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适应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迫切需要,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科技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凸显办学特色。要进一步发挥好民族学学科的传统与优势,重点建设好“1+4+2”等特色和重点学科,深入推进大学科群建设。要充分利用各学科的行业特色、专业特色,面向行业与社会需求,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挖掘新的优势特色增长点,不断凝练新的学科特色,发展新的特色专业,要将特色转化为优势,抢占学科发展战略制高点,扩大学科影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面向未来,面对高等教育新形势,面对国家改革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各族人民的新期待,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眼国家战略布局和民族工作重点,紧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以高水平民族大学为目标,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扎实推进学校全面快速发展。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