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是2001年国家民委确定的首批重点实验室之一。实验室面积近900多M2,拥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700余万元,配备有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超低温冰箱,超速、高速冷冻离心机,定量、定性PCR仪,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冷冻离心干燥仪,荧光显微系统(Cold CCD)及荧光体视显微镜,高压液相色谱等先进精密仪器设备、植物组织培养室(包括6个独立控制的培养室,共80 M2)、600 M2温室及1600 M2网室。
科研队伍: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8人,博士10名,高级实验师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30余人。
主要的研究方向: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水稻抗性基因的克隆及抗性机理;武陵山区水稻稻瘟病菌的收集与分类、耐寒抗稻瘟病水稻种质资源的改良与新品种选育;激素诱导特异性和组织表达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与应用;植物线粒体渗透性转换孔组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互作相关蛋白结构与功能;武陵山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稀有药用植物的改良与繁育等。
1. 植物发育与信号传导:重点进行水稻核质互作与能量代谢机理、植物生殖发育信号转导及植物茎端干细胞动态稳定性研究;
2. 植物抗性基因的克隆与转基因:重点进行水稻新抗性基因的发掘、克隆及抗性机理,水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与信号传导的分子机理研究。
3. 武陵山区资源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 :重点开展武陵山区重要药用和经济植物遗传改良、繁育、栽培技术及综合利用的研究;进行武陵山区稻瘟病菌不同生理小种收集分类,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合该稻瘟病重发区的杂交水稻新品种。
科研项目:自2004年以来,累计获得各类科研项目48项,其中在研的国家、省部级、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5项,累计科 研经费达1000余万元。特别是2006以来,获得国家“863“专项基金1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主持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 目16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973”项目子课题2项。
主要成绩:新发现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恢复基因Rf6(t)、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31(t);克隆了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HL—sp1、稻瘟病抗性基因pi36及甲基茉莉酸 诱导的转糖苷酶基因SM—gt1。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被SCI、EI及ISTP收录的论文有50余篇,其中6篇科技论文获奖。